科技为民 奋斗有我!东北大学姜周华教授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2020年,在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中国科协、科技部主办的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以“科技为民,奋斗有我”为主题,以服务科技工作者为主线,聚焦科技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开放合作,推出一系列特色亮点活动。
敬请关注中科协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专题系列活动
点击上方图片 了解更多
5月30日上午,中国科协在北京举办“第二届创新争先奖” 颁奖以及“科技为民,奋斗有我”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特别活动,东北大学姜周华教授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姜周华,男,中共党员,二级教授,现任东北大学冶金学院特殊钢冶金研究所所长、特殊钢先进冶金工艺和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特殊钢电冶金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金属学会电冶金分会副主任。
姜周华长期从事处于钢铁材料塔尖的高端特殊钢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实践和教学工作。主持150余项国家级和企业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企业重大合作项目。负责制定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3项,中国首位获“IEC1906”国际标准大奖的专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1完成人)、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15项,其中一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6部,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0余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兴辽英才计划”领军人才。曾获得辽宁省骨干教师、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沈阳市优秀教师、沈阳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等多项荣誉称号。
胸怀大爱 为人师表
时刻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姜周华在认真授课和指导学生的同时,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冶金专业,具有爱国奉献精神,并在生活上对学生给予关心和照顾,使他们安心学业,并主动为即将毕业的学生联系工作。爱心助学,多年来资助广西都安中学贫困学生、本校的贫困学生,计20多万元。多次获得东北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爱心助学楷模”等荣誉称号。
勇攀世界特殊钢科技高峰
助力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装备建设
姜周华带领特殊钢冶金团队,紧紧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足迹踏遍了国内上百家特钢和重型机械企业以及特钢产品应用单位,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取得了大量具有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解决了我国重大装备所需高端特殊钢材料的系列“卡脖子”技术,累计为企业创造了数百亿元的经济效益,为我国特钢技术的发展和钢铁强国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引领国际电渣冶金技术
成为国际标准的制定者
获国际国内大奖
他带领团队与多家特钢企业合作,提出了2个原创性电渣理论,创新开发了“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形成2项国际标准,为我国首获“IEC1906”国际标准奖,实现我国电渣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项目成果在60多家企业应用。该项目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201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推动我国不锈钢冶金技术
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不锈钢冶炼和品种开发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应用研究。与太钢合作的“以铁水为主原料生产不锈钢新技术开发与创新”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先进铁素体不锈钢关键制造技术与系列品种开发”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发出30余个不锈钢新品种,满足了铁路运输、汽车、造币、海洋装备、家电等国家重要领域和改善民生的急需,推动了我国不锈钢冶金技术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洁净钢冶炼技术推动了
我国钢铁产品从量到质的转变
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对洁净钢生产的各个环节和整体优化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3部。通过与企业开展联合科技攻关、技术讲座和培训等多种方式,将洁净钢冶炼技术成果在全国50多家大型钢铁企业推广应用。尤其是在国内率先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炼钢成套中试生产线,在国内20多家大型钢铁企业技术中心推广应用,提高了我国钢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了我国炼钢技术跨入国际先进行列,使我国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打造国际一流创新团队和研发平台
培养高端人才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和科研团队的“核心”,姜周华时刻把为国家培养高端钢铁人才和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团队为己任。先后组建了特殊钢先进冶金工艺和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辽宁省特殊钢电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措资金3000多万元,建成了国际一流的特殊钢冶金中试平台,为研究生培养和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了很好的舞台。目前团队成员已达130多名,包括教职工18名和工程师12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00余名。多名青年教师已成为特殊钢冶金领域独当一面的专家。毕业的200多名博士和硕士大多成为本单位和行业的骨干,部分成为行业专家和单位领导。团队两次获得东北大学“青年文明号”称号,入选“东北大学创新团队”和“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
科技为民 奋斗有我
——致全校科技工作者的一封信
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东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向学校全体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各位同志表示诚挚的谢意,向学校科技战线上离退休的各位专家教师表示真诚的祝福!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系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聚焦一流大学重点建设任务,深入推进科研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坚持“系统规划、精细管理、工程控制、高效创新”科研理念,深入推进HSEV科研战略,践行有组织科研模式,推动学校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学校科技工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切实增强一流科研能力水平对一流大学建设的支撑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体系与创新能力建设持续向前。学校重塑科研管理体系,着力打造工程优势、技术优势与科学创新融合发展的科研创新全新生态。国家项目部坚持以政策为先导,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学校科研生产力;国防项目部践行以队伍建设、管理变革与体系保障强化融合创新;工业合作部全面深化实施 “四个十”行业对接工程,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战略发展部统筹系统性总体设计,厚植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成果产出内生动力;运作管理部立足精细管理,构建智能、高效、精准的科研服务保障体系。
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推进复工复产复学阶段,学校全体科技工作者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重要指示精神,传承学校为国担当、与民族振兴同向同行的文化基因,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创新“停课不停研”的科研方式确保科研任务有序开展。当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同期增长明显,工业合作项目签约额快速恢复,教育服务东北振兴重大项目加速推进。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革的历史方位,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每个人的生存福祉。“科技为民,奋斗有我”,让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科技工作者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国家最新科技政策导向,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进一步构建新型创新机制,进一步深入落实科研“放管服”,进一步转变科技评价方式,着力推动原始创新、变革性创新与产学研融合创新,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祝全校科技工作者节日快乐、身体健康、阖家欢乐!
东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
2020年5月30日
育人 立德 奉献
东北大学“育人、立德、奉献”科技工作者日主题活动,从5月30日起策划推出优秀科技工作者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来源 | 科学技术研究院 新华社
编辑 | 赵芷莹
责编 | 段亚巍 孙一婷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并分享到朋友圈✬
投稿&加入我们 neuxcbtg@163.com
往期回顾
夺冠!东北大学水下机器人取得新突破!
为东大点亮“在看”!!!